. 如何正确理解教育与法律的关系?
一、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而言的。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高教学术界有些论者在探讨论述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时,一般将素质教育概括为四个大的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法律专业教育是指以培养法律专业人才为目标,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活动内容,都要直接或间接围绕法律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法律专业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法律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社会法律行业对我国的法律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法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法律职业工作,公正地执法,实现法律的价值并维护好法律的尊严。因此,法律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法律专业人才为主要或首要目的来进行。素质教育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正是一个优秀的高级法律专业人才所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方向;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核心;身体心理素质是保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法律专业教育对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蕴涵在素质教育的本质之中,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正是高等教育中各种层次教育及各类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及标准的总纲。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可以从素质教育包含的四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保证了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地位。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以德治国”,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有一些以德治国方面的论述: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又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论语·述而》)等,这些精辟的言论,阐明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不仅需要法律来约束其行为,而且更加需要道德力量来发挥主导作用。在教育领域,要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思想,并要把“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及“以德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法律专业教育,要培养高质量的法律专业人才,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试想一个法律专业人才不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他在今后从事的相关法律工作中,不公正执法,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在社会上造成怎样的恶劣影响。因此,法律专业中思想道德教
育的宗旨要为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与实现服务,要同社会主义法的价值相符合,即要同社会主义法的自由价值、法的平等价值、法的安全价值、法的秩序价值、法的正义价值、法的效益价值相符合。我国法律专业人才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应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法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两个部分。法律专业人才不但要加强自身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且更要注重加强自身法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是基础性和通识性教育,本文着重论述对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问题。笔者认为,对法律专业大学生在法律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树立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对真实和真理的探求是法律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法律发展史。人类社会的法律活动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并接近真理的过程。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正义内涵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和完整,并且也越来越得到普遍的认同。人类对真理和正义的探索过程是发展中有进步,前进中有曲折,其总的发展势态呈现出螺旋上升发展状。对法律专业人才法律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注重培养法律专业人才在法律实践中把对正义的良知和对法律的理解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只满足于学习法律的职业逻辑规则和职业逻辑形式,要根据自己的真理观和正义观面对事实作出回答,这是现实社会不容回避的事实。�
二是坚定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信念。崇尚法律,法律至上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之所在。在依法治国的国家里,法律应该是公意的体现,正义的化身和权威的来源。人类社会除道德舆论评判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外,法律制度应成为评判人类行为的尺度和准绳。回顾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和坎坷的法律发展史。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等事例都是人类要求变法求进步的血泪史。因此,不畏强暴,不谋私利,崇尚法律,捍卫法律是法律专业人才必备的职业思想道德品质。�
三是培养恪守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精神品质。法律职业伦理主要包括崇尚法律真实以及崇尚程序公正和崇尚自律精神三个方面。崇尚法律真实是法律职业伦理道德中最基础的部分。歪曲法律事实所进行的程序公正将会对法律事件作出不公正的评判,更找不到法律从业人员的自律精神之所在。崇尚程序公正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崇尚程序公正是维系法律职业中法官、检察官、律师各角色相互间对法律事件展开抗辩的前提条件,因而也可以说是保证法律正义和法律正当性的前提条件。自律精神是法律职业共同体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自律精神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而获得。除注重个人自律外,法律职业共同体更需要注重行业自律,即对法律规范的自觉服从。崇尚自律精神才能突现出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的优秀形象。�在文化素质方面:文化素质是法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是一个人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方面的文化素养和品质。它是一个人通过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长期积累,逐步内化和升华而形成的。文化素质也是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基础。纵观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综合、分化到综合与分化并存的发展趋势。在中外教育史上,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音乐、算术、几何、天文都是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于一体的。从历史的和辩证的观点来看,这些教育模式就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5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仿效前苏联的办学模式,设置专业强调按国民经济计划对口培养专门人才,以”专才教育“的思想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当时的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专才教育“使本科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人才培养的口径越来越窄,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宽,文化素养不高,所培养的专门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很差。因此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改革的步伐以及扩大对外改革开放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大学素质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科学技术知识与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三是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融合。
在高度发达的科技与经济以及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里,法律专业人才如果要想在法律社会实践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加强综合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法律专业人才文化素质的培养应根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三个层面来进行教育。首先,在科学技术知识与人文社会知识融合的层面上,法律专业学生除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学习的书本知识外,在人文社会知识方面,应加强对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以及音乐艺术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除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的衔接问题不在此赘述),还要掌握现代计算机有关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所涉及了解。同时应了解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对现代信息特别是法律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势态及发展方向有所掌握,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同步,做一个观念先进,思想通达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法律专业的学生应努力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文明的精华部分及优秀成果,增加对自然界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对人类文明的理解,随时准备在今后的各种法律实践活动中为我所用。其次,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层面上: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努力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其中,在科学精神层面上就是要培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不墨守陈规、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的大无畏精神和科学精神。在人文精神层面上就是要培养法律专业人才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正确地协调好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问题,促进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深刻理解法律的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正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必须培养和具备的一种经综合了的内化并升华的人格品质。最后,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合的层面上: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既包括科学的思维方法又包括技术的研究手段。其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哲学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方式和形象思维方式。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益的发展,现代技术的研究手段越来越智能化。因此,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结合能够促进并加速问题的解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系统的和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社会宝贵的财富。在进行法律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时,要引导法律专业的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并努力运用于法社会实践中去。�
在专业素质方面:业务素质在法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是核心部分。高等学校是实施专门教育,培养各个学科领域和各种行业(职业)的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我国高等学校实施专门教育,是根据学科或社会行业(职业)部门分类设置专业的。为了拓宽专业范围,有的大学试行按系科组织教学。但不论按专业或按系组织教学,都是实施专门教育的组织形式,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目的性或职业倾向性。为了实现法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计划的整体要符合法律专业培养目标,然后对整体教学计划进行分解,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围绕着法律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法律专业的设置以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为宗旨。我国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状况,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法律专业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的本质与法的作用的具体体现。�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信息瞬息万变。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加快。2001年12月11日,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
加入WTO,必然会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创造新的机遇,同时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样,加入WTO也必然会给我国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对法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要求更加高,法律专业人才对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将更加细化、更加深入。因此,我国的法律专业教育要努力地与国际接轨,以实现法律的全球化。对法律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注重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求学生更要注重法律实践能力的训练,把习得的法律专业知识与法律专业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运用所学的法律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而培养学生准确掌握法律专业术语并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是进而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基础。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表达能力。即培养学生善于准确、精练地使用法律专业术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法律行业对法律专业人员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要求。三是培养学生对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对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即是指使用调查、制作、组合并使用证据证明法律事实的能力。总之,对法律专业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重在训练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准确地思考、表达和判断法律事实的能力。�
在身体心理素质方面:身体心理素质在法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起保障作用。在法律专业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强壮体魄,要培养出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的法律专业人才。一位著名诗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健康的心理。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欠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首先,要注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锻练,练就一身好体魄。不论是从事法律专业工作,还是从事其它的专业工作,健康的身体是第一位的。其次,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从心理学知识可知,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一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选择,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理状态的时间有长有短。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所形成的并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作为一个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应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执法活动中正确地把握自己。首先要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热爱法律专业工作,秉公执法,伸张正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而不能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第二,要培养法律专业学生具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的能力。从事法律工作,既有一定的危险性,又有一定的困难和难度,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对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要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法律工作中将会有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压力,遇事要理智和冷静。有时可以说,执法人员萎靡不振的情绪或沮丧的面部表情可能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致使执法活动遭受挫折,陷入困境。第四,要注意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面对法律事实的心
理承受力、抗挫力和忍耐力,有时法律事实对立双方心理承受力、抗挫力和忍耐力的极限值是最终决定较量双方胜与负、成与败的重要因素。最后,就是要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要培养学生具有谦虚的品德和稳定、刚毅的性格。其中,良好的自信心是决定一切事业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心理素质基础。
三、在法律专业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律专业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营造有利于在法律专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并为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通过法律教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
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并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要求,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协调发展的社会要求,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其内涵将会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高校教育与教学全过程。高等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点要形成共识。要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优化教学环境。�
通过法律教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在法律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就必须遵循以下五条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这五条教学原则内容广泛,包括了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坚持上述五条教学原则,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首先,改革法律专业的培养目标。改变过去只重法律专业知识教育,忽视法律素质教育的状况,转向以实施法律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改革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由传统教育的“薄基础,窄专业”转向“厚基础,宽专业”。“厚基础”即要有厚实的公共课基础、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厚实的法律专业基础课基础。“宽专业”即要有宽泛的法律专业知识,法律专业知识范围是大学科、大口径。法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和知识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要求所培养的法律人才有广博的基础,开阔的视野与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要正确处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要求既通又专,在通的基础上有所专,掌握法律专门知识而又能融会贯通,优化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第三,改革法律专业的教学内容。要改革陈旧的、重复的教学内容和分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求即系统又精练,要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要体现出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法律专业原版教材,努力学习人类文化的精华部分。要变分割的课程体系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要合理处理公共课程、法律专业基础课程、法律专业课程、法律专业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安排学时。要积极推进学分制,同时要采取措施,避免学分制的一些负面作用的出现。如“凑分数”现象、教学计划的完整性及系统性问题等。第四,改革法律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有教的方法,又有学的方法。因此,不能只重视教法,而轻视学法。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育与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科研实践活动三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强教学实践性。例如: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注重法律实践的教学方法都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着力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创造能力的非好的尝试。学生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五,改革教学管理模式。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行政命令式的教学管理方法。要采用现代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管理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要创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与监控体系。�
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需要一支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可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来概括。好教师是培养出好学生的客观条件。教师既要注重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又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为人师表,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和艺术,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做一个综合素质好的全面发展的人民教师。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而言的。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高教学术界有些论者在探讨论述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时,一般将素质教育概括为四个大的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法律专业教育是指以培养法律专业人才为目标,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活动内容,都要直接或间接围绕法律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法律专业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法律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社会法律行业对我国的法律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法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法律职业工作,公正地执法,实现法律的价值并维护好法律的尊严。因此,法律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法律专业人才为主要或首要目的来进行。素质教育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正是一个优秀的高级法律专业人才所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方向;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核心;身体心理素质是保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法律专业教育对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蕴涵在素质教育的本质之中,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正是高等教育中各种层次教育及各类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及标准的总纲。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可以从素质教育包含的四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保证了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地位。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以德治国”,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有一些以德治国方面的论述: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又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论语·述而》)等,这些精辟的言论,阐明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不仅需要法律来约束其行为,而且更加需要道德力量来发挥主导作用。在教育领域,要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思想,并要把“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及“以德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法律专业教育,要培养高质量的法律专业人才,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试想一个法律专业人才不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他在今后从事的相关法律工作中,不公正执法,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在社会上造成怎样的恶劣影响。因此,法律专业中思想道德教
育的宗旨要为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与实现服务,要同社会主义法的价值相符合,即要同社会主义法的自由价值、法的平等价值、法的安全价值、法的秩序价值、法的正义价值、法的效益价值相符合。我国法律专业人才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应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法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两个部分。法律专业人才不但要加强自身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且更要注重加强自身法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是基础性和通识性教育,本文着重论述对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问题。笔者认为,对法律专业大学生在法律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树立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对真实和真理的探求是法律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法律发展史。人类社会的法律活动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并接近真理的过程。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正义内涵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和完整,并且也越来越得到普遍的认同。人类对真理和正义的探索过程是发展中有进步,前进中有曲折,其总的发展势态呈现出螺旋上升发展状。对法律专业人才法律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注重培养法律专业人才在法律实践中把对正义的良知和对法律的理解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只满足于学习法律的职业逻辑规则和职业逻辑形式,要根据自己的真理观和正义观面对事实作出回答,这是现实社会不容回避的事实。�
二是坚定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信念。崇尚法律,法律至上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之所在。在依法治国的国家里,法律应该是公意的体现,正义的化身和权威的来源。人类社会除道德舆论评判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外,法律制度应成为评判人类行为的尺度和准绳。回顾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和坎坷的法律发展史。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等事例都是人类要求变法求进步的血泪史。因此,不畏强暴,不谋私利,崇尚法律,捍卫法律是法律专业人才必备的职业思想道德品质。�
三是培养恪守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精神品质。法律职业伦理主要包括崇尚法律真实以及崇尚程序公正和崇尚自律精神三个方面。崇尚法律真实是法律职业伦理道德中最基础的部分。歪曲法律事实所进行的程序公正将会对法律事件作出不公正的评判,更找不到法律从业人员的自律精神之所在。崇尚程序公正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崇尚程序公正是维系法律职业中法官、检察官、律师各角色相互间对法律事件展开抗辩的前提条件,因而也可以说是保证法律正义和法律正当性的前提条件。自律精神是法律职业共同体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自律精神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而获得。除注重个人自律外,法律职业共同体更需要注重行业自律,即对法律规范的自觉服从。崇尚自律精神才能突现出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的优秀形象。�在文化素质方面:文化素质是法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是一个人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方面的文化素养和品质。它是一个人通过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长期积累,逐步内化和升华而形成的。文化素质也是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基础。纵观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综合、分化到综合与分化并存的发展趋势。在中外教育史上,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音乐、算术、几何、天文都是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于一体的。从历史的和辩证的观点来看,这些教育模式就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5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仿效前苏联的办学模式,设置专业强调按国民经济计划对口培养专门人才,以”专才教育“的思想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当时的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专才教育“使本科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人才培养的口径越来越窄,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宽,文化素养不高,所培养的专门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很差。因此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改革的步伐以及扩大对外改革开放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大学素质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科学技术知识与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三是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融合。
在高度发达的科技与经济以及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里,法律专业人才如果要想在法律社会实践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加强综合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法律专业人才文化素质的培养应根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三个层面来进行教育。首先,在科学技术知识与人文社会知识融合的层面上,法律专业学生除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学习的书本知识外,在人文社会知识方面,应加强对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以及音乐艺术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除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的衔接问题不在此赘述),还要掌握现代计算机有关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所涉及了解。同时应了解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对现代信息特别是法律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势态及发展方向有所掌握,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同步,做一个观念先进,思想通达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法律专业的学生应努力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文明的精华部分及优秀成果,增加对自然界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对人类文明的理解,随时准备在今后的各种法律实践活动中为我所用。其次,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层面上: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努力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其中,在科学精神层面上就是要培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不墨守陈规、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的大无畏精神和科学精神。在人文精神层面上就是要培养法律专业人才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正确地协调好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问题,促进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深刻理解法律的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正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必须培养和具备的一种经综合了的内化并升华的人格品质。最后,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合的层面上: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既包括科学的思维方法又包括技术的研究手段。其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哲学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方式和形象思维方式。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益的发展,现代技术的研究手段越来越智能化。因此,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结合能够促进并加速问题的解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系统的和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社会宝贵的财富。在进行法律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时,要引导法律专业的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并努力运用于法社会实践中去。�
在专业素质方面:业务素质在法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是核心部分。高等学校是实施专门教育,培养各个学科领域和各种行业(职业)的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我国高等学校实施专门教育,是根据学科或社会行业(职业)部门分类设置专业的。为了拓宽专业范围,有的大学试行按系科组织教学。但不论按专业或按系组织教学,都是实施专门教育的组织形式,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目的性或职业倾向性。为了实现法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计划的整体要符合法律专业培养目标,然后对整体教学计划进行分解,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围绕着法律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法律专业的设置以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为宗旨。我国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状况,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法律专业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的本质与法的作用的具体体现。�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信息瞬息万变。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加快。2001年12月11日,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
加入WTO,必然会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创造新的机遇,同时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样,加入WTO也必然会给我国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对法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要求更加高,法律专业人才对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将更加细化、更加深入。因此,我国的法律专业教育要努力地与国际接轨,以实现法律的全球化。对法律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注重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求学生更要注重法律实践能力的训练,把习得的法律专业知识与法律专业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运用所学的法律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而培养学生准确掌握法律专业术语并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是进而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基础。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表达能力。即培养学生善于准确、精练地使用法律专业术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法律行业对法律专业人员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要求。三是培养学生对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对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即是指使用调查、制作、组合并使用证据证明法律事实的能力。总之,对法律专业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重在训练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准确地思考、表达和判断法律事实的能力。�
在身体心理素质方面:身体心理素质在法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起保障作用。在法律专业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强壮体魄,要培养出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的法律专业人才。一位著名诗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健康的心理。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欠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首先,要注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锻练,练就一身好体魄。不论是从事法律专业工作,还是从事其它的专业工作,健康的身体是第一位的。其次,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从心理学知识可知,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一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选择,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理状态的时间有长有短。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所形成的并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作为一个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应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执法活动中正确地把握自己。首先要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热爱法律专业工作,秉公执法,伸张正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而不能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第二,要培养法律专业学生具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的能力。从事法律工作,既有一定的危险性,又有一定的困难和难度,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对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要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法律工作中将会有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压力,遇事要理智和冷静。有时可以说,执法人员萎靡不振的情绪或沮丧的面部表情可能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致使执法活动遭受挫折,陷入困境。第四,要注意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面对法律事实的心
理承受力、抗挫力和忍耐力,有时法律事实对立双方心理承受力、抗挫力和忍耐力的极限值是最终决定较量双方胜与负、成与败的重要因素。最后,就是要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要培养学生具有谦虚的品德和稳定、刚毅的性格。其中,良好的自信心是决定一切事业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心理素质基础。
三、在法律专业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律专业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营造有利于在法律专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并为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通过法律教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
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并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要求,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协调发展的社会要求,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其内涵将会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高校教育与教学全过程。高等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点要形成共识。要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优化教学环境。�
通过法律教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在法律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就必须遵循以下五条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这五条教学原则内容广泛,包括了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坚持上述五条教学原则,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首先,改革法律专业的培养目标。改变过去只重法律专业知识教育,忽视法律素质教育的状况,转向以实施法律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改革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由传统教育的“薄基础,窄专业”转向“厚基础,宽专业”。“厚基础”即要有厚实的公共课基础、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厚实的法律专业基础课基础。“宽专业”即要有宽泛的法律专业知识,法律专业知识范围是大学科、大口径。法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和知识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要求所培养的法律人才有广博的基础,开阔的视野与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要正确处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要求既通又专,在通的基础上有所专,掌握法律专门知识而又能融会贯通,优化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第三,改革法律专业的教学内容。要改革陈旧的、重复的教学内容和分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求即系统又精练,要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要体现出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法律专业原版教材,努力学习人类文化的精华部分。要变分割的课程体系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要合理处理公共课程、法律专业基础课程、法律专业课程、法律专业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安排学时。要积极推进学分制,同时要采取措施,避免学分制的一些负面作用的出现。如“凑分数”现象、教学计划的完整性及系统性问题等。第四,改革法律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有教的方法,又有学的方法。因此,不能只重视教法,而轻视学法。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育与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科研实践活动三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强教学实践性。例如: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注重法律实践的教学方法都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着力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创造能力的非好的尝试。学生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五,改革教学管理模式。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行政命令式的教学管理方法。要采用现代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管理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要创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与监控体系。�
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需要一支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可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来概括。好教师是培养出好学生的客观条件。教师既要注重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又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为人师表,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和艺术,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做一个综合素质好的全面发展的人民教师。
如何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的目标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
1、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增强儿童的抵抗力,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促进身心正常发展。
3、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知识。
4、进行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
5、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美学的观念。
扩展资料:
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
1、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儿童文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游戏学原理、教师口语等。
2、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根据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开展卫生保健,搭配合理膳食,预防和处理各种疾病和意外事故等。
谈谈你对教育法律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看看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