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一篇400字的孝道心得(竖版作文纸)
孔子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论语·学而》篇中,孝悌是与谨信、博爱、亲仁并列的优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情感透支造成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体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为君主谋划才能竭尽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中,人君如同人父,为人孝子,方能为人忠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若将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的人是很少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与学生讨论对待父母的态度时认为,当时的社会普遍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顺,然而赡养父母是犬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仅仅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尊敬他们,那么人子与犬马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游在外,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牵挂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经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这也是对于父母牵挂的一种慰藉。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顾父母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孩子不可以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为父母高寿庆贺喜悦;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渐高,离我们远去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做法方面,孔子认为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件难事。家庭内外事务由子女去操劳,有美味的食物让父母先享用,但并不能仅以此作为孝的标准。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次婉转劝谏,如果父母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仍然要尊敬地侍奉,虽然内心忧虑,但对父母仍然不怨恨。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礼”的规则。孔子的学生宰我觉得为父母守丧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说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后要在母亲的怀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时付出的辛劳,而宰我连这样的报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强调孝的实际行动,孝不仅仅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活中任劳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怀念都是不够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点。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作为孝子,要让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续下去。
诗人说母亲是珠蚌,因为培养一粒顽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她并没有因此拒绝抚养,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宽宥的母爱将它一层层包裹起来,直至它成为一颗光泽耀眼圆润无瑕的珍珠。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难日》中写道:这世界从你走后已变得不能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你永久的感恩。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经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也将会成为千千万万后来人的道德准则。
孝道的作文400字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做儿女穿的、吃的、用的都是父母们辛辛苦苦挣来的。衣服上的每一根丝线都渗透着父母的汗水,都寄托着父母的祝福和期盼。
同学们,那我们要怎么报答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呢?
平时里,父母工作很忙,我们应该让父母少操心,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让父母少一份担心,多一份放心。
生活中,要关心老人,尊敬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他们的贴心人。
记得两个月前,我的小狗去世了。我无法排除内心的悲伤,但我却没有想到,爷爷比我更悲伤。国为一般都由爷爷来照顾。就在小狗去世那天,爷爷不知心里有多伤心、多痛苦,甚至还偷偷地哭泣。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安慰爷爷说:“爷爷,别伤心了!人生的路上会有许多挫折,您不能因为一个挫折而放弃!”爷爷经过我多次劝说,终于从悲伤中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奶奶生病了,爸爸妈妈又不在家。虽然我不会做饭菜,但是我毫不犹豫的炒起菜来,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是奶奶高兴的竖起大拇指,夸我懂事。我能为奶奶做事真自豪!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孝心的存在,争做孝道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