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小孩子学习时精神总是不集中该怎么办呢?
很多家长关心孩子的营养,关心孩子吃什么药,也会很努力地去寻找现代或古代的好内容让孩子学习。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小孩子会不会接触得太多了?现在物质过剩、信息过剩,很多东西一想要就能得到,如果没有"孩子需要什么"的鉴别力,有时候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干扰。
这些现象的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原因,我们现代人缺乏古人那种舒缓而安静的精神环境,我们大人活得非常焦躁不安,无法给小孩子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无形的精神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我们跟朋友一起聊天,如果和你在一起的人是比较平静的、快乐的、舒缓的,即使聊一些很简单的话题,结束后也能体会到平静的满足感,好像有东西在滋养你,让你放松,甚至让你能够把自己调整到更好的状态。
朋友如此,家人更是如此。 这些无形的、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环境中的东西,是需要我们家长慢慢去体会的。
02
无形的环境可以通过有形的调整慢慢培养。我这里有个自测表,希望家长和孩子自测一下,这些日常细节很重要。家长和孩子的自测:
1. 几点睡觉?几点起床?
2. 每天下楼散步吗?多久?
3. 每天有闲暇时间吗?大家各自做什么?
4. 电脑、手机用多久?
5. 家里安静吗?电视、收音机、CD 的声音常有吗?
6. 家长平常是急急忙忙、慌里慌张,还是从容有耐心的?
7. 节假日去哪里玩?
这些自测题,可以帮助大人、小孩互相提醒。不光是做家长的要提醒小朋友早点睡觉;小朋友看到爸爸、妈妈很晚了还在辛苦地工作,或看电视太晚、打电话太长的时候,小朋友也可以提醒一下爸爸、妈妈。
当小朋友提醒的时候呢,爸爸、妈妈如果不能马上做到,也要试着跟孩子交流。为什么不能去睡觉的原因,而不能光说:“你先睡觉去,我还忙着,这个事情很重要!”一家人就要做互相关心、互相提醒的好朋友。
真正关乎健康的问题,不光是我们的身体,也不光是我们平时吃什么,或者做什么运动,还有我们生活中各个层面的环境和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自测题第 1 条:几点睡觉?几点起床?
现在的小朋友身体不够健康,最大的原因是精神入不敷出,用得太多,充电的时间太少。小朋友充电的主要方式就是睡觉。睡觉时间不够,或者即使时间够了,但是因为白天用得过度了,晚上就可能睡得不够踏实。
为什么会用过度呢?
第一,孩子在学校要学各门功课;回家还要学钢琴、武术等各类特长,负担很重。
第二,还有一些被迫灌输进来的东西,比如公共场合无处不在的广告。另外,很多孩子已经会熟练使用手机上互联网、朋友圈。这些使得孩子的脑袋没有片刻休息的时候。
03
有一次,我经过一所中学,刚好赶上是放学的时间,我旁边走过一群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没看到一张健康的脸,而且神气都不足。
很多家长带小孩子来看病,有的是身体上的病,比如反复感冒、发烧、消化不良、鼻炎、皮肤病;有的是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定和神气有关的问题。
我经常问家长,有没有可能让小孩子下了课之后,让他先到户外去玩 1 个小时。跑跑跳跳、玩泥巴或是打球,随便玩什么都可以,只要是让小孩子在自然的土地上玩就行,不要让他待在家里玩那些现代的电子产品。
为什么呢?孩子在玩现代电子玩具的时候,精神是只出不入的,一直玩,只会让精神越来越散,越来越弱,而和自然的东西交流就有滋养孩子的力量。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柱,不仅仅是生活支柱、经济支柱,最重要的是精神的支柱。 打个比方,孩子是一块小磁片,爸爸妈妈是一块大磁铁。
尤其是 0~3 岁的孩子,这个阶段从心理学上来说,自我还没有显现,是一个相对无我的状态,他的精神状态和节律,是与爸爸、妈妈的精神状态和节律,乃至整个生活环境的状态和节律同步的。
作为父母,要有意识地让自己的震荡减少,让自己的意识、精神、内心清晰稳定,不乱不暴躁,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滋养 。
这些无形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用金钱、用关系得到的资源。我们现在太在意那些有形的东西,但是这些无形的东西,作为父母可以做到的却不做,这就是舍本逐末。
很多家庭的电视、电脑一直都开着,没有安静的时间,这是震荡的来源之一。
我接诊的时候问:"孩子几点睡呀?""晚上 11 点吧,太早睡不着的。""睡前干什么呀?""跟我们一块儿看电视。"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家里是不是这样。
一家人要互相提醒一下,家里需要多一点安静的时间。要留意环境和孩子的精神变化。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04
我们现代人已经习惯时时刻刻都让外界的刺激把我们联系在各个端点。我们不停地看东西、听东西、收信息,跟人联络,不停地在跟外界联系,架构未来。心里很难清静,所以家里很难安静。
有没有可能有一些闲下来的时间?我的一个朋友常常在节假日,带着几个朋友和家人开车到附近的山上爬爬山,坐一坐,天色晚了就回家。
更多的人呢,可能会选择一到节假日就去市中心。先购物,累了饿了吃肯德基、麦当劳,或者上馆子点几个菜,吃完再去看个电影,或者带孩子去儿童乐园,或者打游戏,总之,外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其实已经很累了,不行,好不容易等到节假日,再找点什么,正好朋友打电话聚会,一起卡拉 OK 到半夜。
这个习以为常的过程像什么呢?就是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五音、五味,我们现代人已经把这些做到极致了,古代人还是在自然环境里骑马驰骋,而现代人连自然环境也没有,在人造的购物中心、娱乐中心驰骋畋猎也会有爽的感觉,但是可能更容易令人发狂。
想要孩子身心健康,需要让孩子能这些事务当中,保持一颗相对清静的内心。
孩子上课总是精神不集中,怎么办?
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通常称“专心”。小孩子在听广播、看电视卡通片时,会聚精会神,而对周围的人和事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就是注意力。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应该在学龄前就开始。这是因为,学前期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一些学习活动为孩子的正规学习准备条件。良好的注意力,就是必备条件之一,能够使孩子上学后学习专心。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学龄前学了多少字、画了多少画,而忽视了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致使这些孩子上小学后,很难适应正规学习,表现在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最初应从生活习惯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的方式也不是疾风暴雨,而是从小事把握。比如要求孩子准时就寝、起床;按时饮食,吃饭碗里不留饭;玩具用过就还原;做事要认真做好,否则重来……离开了细节就没有教育。但也不是所有的小事都要管,而是选择那些对孩子的成长、品质的形成具有本质意义的“小事”。
孩子从未见过、听过的事物,都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孩子的注意。因此,应把孩子带入大自然观看奇花异草和造型奇特的建筑,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观察、专心的动力。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为儿童喜欢东张西望,目的性不强,抓不住要领,因而得不到收获。因此,家长应有意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和目的,告知方法,引导孩子抓住本质,从浅入深,专心致志。
在幼儿学习中遇到困难和干扰,或碰到不感兴趣的内容,仅靠注意力是不够的,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使注意力服从于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一件事,如绘画、练琴、练书法等等,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不要一会儿叫做这事,一会儿又叫做那事。训练最好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以便形成一种心理活动的定向。
孩子对某事物的兴趣越浓,越容易形成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家长不要整天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习,要鼓励他们从事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及兴趣,并借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作息不定时、生活无规律是孩子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学习是脑力劳动,要消耗大量的脑内氧气,若望子成龙心切,整天强迫孩子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学习活动,必然造成孩子大脑疲劳而精神分散。心理实验证明:3岁幼儿注意力可维持3~5分钟,4岁孩子10分钟,5~6岁儿童也只有15分钟。因此,合理制定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明确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什么时候必须专心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
同时,要创造安静的家庭学习气氛,要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首先要自己安静,不要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如看电视、大声议论或哈哈大笑等。家长也可认真看书学习,以模范行为让孩子效仿。在孩子学习时,不要过度关心地唠叨,问这问那,更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房间接待客人,干扰孩子,使他无法集中注意力。
据调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使许多父母头痛的问题,要矫正此毛病,可从孩子的健康情况、个性及家庭环境入手。
研究显示,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两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七分钟;四岁为十二分钟,五岁为十四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懂得将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渐增加专注的时间。因此,判断孩子是否专心,应依据其年龄的专心时间长度,而非依据家长的主观感觉。
孩子不专心,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注意力飘浮不定,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其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梦而忘记眼前的事情,后者其实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将注意放错。只要家长用心纠正,使他们将心事转移到主要事情上去,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和成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甚多,在生理方面,孩子若身体不适,警力或知觉发展不良,天生好动,以及神经系统或大脑微功能发生问题时,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些情况都必须由医生检查和治疗。
此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过分依赖、缺乏耐心或情绪困扰,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这些情况大多数是教育方式和成长的环境所造成的。 除了解决生理上的问题外,家长应该认识到,专心其实是一种可以训练、学习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埋怨孩子不专心的同时,亦要反省自己有无不对之处。
例如,孩子玩游戏时全身投入,正是在培养聚精会神的习惯,此时家长切不可任意打扰、干涉和打断。平时家长可以将游戏时间与日常生活配合恰当,并指定一个固定的玩游戏的角落,将环境安排得有条不紊,以减少孩子分心的外界事物。家长亦切勿要求孩子做不感兴趣或超过能力所及的事。以免他们借着不断变换活动来逃避大人的责备。
此外,家中的气氛亦必须稳定,避免经常搬家及家中太多的人出入。亦切忌同时买太多的玩具及图书给孩子;使他们左顾右盼,不知所措,而无从培养仔细、有耐心、反复和专注一件物件的习惯。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表现出专心、坚持和耐心的榜样。一但发现孩子有专心的表现,更应加以鼓励和称赞。
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可从说一则故事开始,不断地增加数量来加以训练。至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做有兴趣和可胜任的工作,并且做完一件以后再开始做另外一件,投入的时间逐渐增加。除了要他们自已提醒自已不分心以外,家长亦要表现和善的态度。只要采取这些方法,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即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