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日期:2024-12-29 10:35:08 人气:1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A+
热门评论

“仁、义、礼、智、信”分别是指什么,简单介绍即可.

大忠大爱是为仁 大孝大勇是为义 修齐治平是为礼 大恩大恕是为智 公平合理是为信 仁 仁者,亲也,亲切之谓也。亦即人与人相处,要有亲切和顺之心意。有了亲切和顺之心意,发于外则有爱人,敬人之行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亲亲,尊尊,长长,无不相偶之对待。君之于臣,臣之于君,父之于子,子之于父,夫之于妇,妇之于夫,兄之于弟,弟之于兄,朋友之于我,我之于朋友,推而广之,之于众生,无不以亲切和顺相待。人皆有亲切和气之心,自然生出同情心。故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o」此恻隐之心,即仁之发端。仁者,天性之心德,居五伦之首,生生不息,无处不存,无微不至,流赋宇宙万物,上赋于天则清,下赋于地则灵,中赋于人则杰。天有恻隐之心,万物生焉,地有恻隐之心,万物育焉,人有恻隐之心,万物成焉。孟子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仁为天赋之心德,生来既有,表现于外为勇。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坚固,有如如不动之本性,人有如山之本性,即可见本来面目,易曰:「艮为山。」心如山之坚固而不动,常存如来,方得见其本性矣。 义 义者,宜也,谓事之宜也。亦即不苟取舍,能继时宜之谓也。理之合宜而当行,君子修身,必知天理之正,人情之欲。辨别正邪,深识事情之正理,而行之于事,如此则有益于修身,齐家之道矣。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凡物各有所宜,亦各有其不宜,宜者不宜,皆由人之判断,用得宜,无一不宜也,若用得不宜,无不合义也。然则义要取中道,不可有偏见,不可有成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故行之先,必定要先详细思考,若合其正理,虽赴汤蹈火,吾赴之;若不合正理,虽有大利大益,吾亦不行也。故君子以义为利,而小人以利为利也。」 义者,合乎人情,合乎群生也,见义勇为,相亲相爱,有公无私之谓也。夫君子之大义,顺天理而无欲,心秉正直,利人公益,舍财布施,惠及于众,知本报恩,知情之恩,还情以德,是谓君子之大义也。盖小人之无义者,循于人情之欲,利己为欲,聚财聚物而无厌,为利熏心,为利忘义,沉迷于物欲财利,永难脱离尘迷,而永在轮回之苦。吾劝众生修身要以义为主,义在则无欲,无欲则心正,心正则身修,天堂之大道为尔开矣。 礼 礼者,人品行之节文也。夫人在世,凡尘为染,花花世景,多以名利为欲,而动其心也,心之动,邪正则生,心之不正,则生不正之念,其行亦不正,故礼以节之,乐以和之,导其心之不正,而正其行为,端正其身心,以达乎人道之正,此之谓礼之品行在正心之谓也。故曰:「不学礼,无以立。」坊记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节文是内外之功夫,节者,无过之,无不及,合乎中道之谓也;文者,礼之外,在重文饰也。内为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外可使众生得其安份之功也。节己之欲,以离诸怨,节己之情欲,以达节人之情,故礼为为人处世之要道。礼以节己,礼以文人,礼以文表达之,合乎中道。故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矣。」 礼者,理也。礼乐记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人之有欲,欲而不得,而生无度之争斗,争则乱,乱则无理。人虽穷而不屈于欲,争乱不生,则进入大同之域矣,是礼之所由也。天地合其道,日月合其明,礼之行之。故曰:「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是为人道之实践者也。 礼者,事神求福也。人有尊敬,哀思,嗜欲,喜怒之情,敬神礼佛,心诚求之,忏悔向善,节欲去邪,使心合于神道,使三才惟穆,众生合谐;三才既穆,众生既谐,紫光高照,瑞气冉冉,直升上界,天官赐福,喜气洋洋,岂非礼之功乎?故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之与人大矣!礼以明人之份,份之不明,则上下不分,长幼失序,亲疏无别,左右失和。故礼有正人伦,收敛人之精神之功。情不越节,欲不逾制,行为合乎礼节,则狎淫,暴怒纵情欲而不生。吾告颜渊礼之道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若能依此遵而行之,则近礼矣! 智 智者,智慧也,为人适应环境之普遍能力也。世事繁冗,务要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有此智慧,则足以应付日常,一切事物。佛家释智慧之意甚为详明,天台云:「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法名智。」肇师云:「决定审理谓之智,造心分别谓之慧。」大品经云:「于菩萨名为道慧道种慧,于佛名为一切智一切种智。」法界次第云:「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阂,名为智慧,即梵语般若是。」佛分智有二种:一曰世间智,一曰出世间智。所谓世间智者,于世间法一切事理明了,虽达明了一切事理,而未舍尘相,还有事障;所谓出世间智者,于出世法一切明暸。能忘却一切,尽深事障,尽消理障。故佛以灭妄相渡,后此觉性、以智明慧,灭诸无生无灭,以妙智慧上求佛道,以悲下渡救众生,自渡而渡人,以普渡众生为主,期得佛院之果也。 智者,明哲妙法妙理,而能退藏者也。人生在世,忙忙碌碌,为名求利,花花世景,奔声奔色,造业受苦,旧业未除,新映又造,愈造愈深,愈转愈沉,永难断烦恼障蔽,故众生速断烦恼而证佛果,以达智增,智增而本性敏达,虽道深而能自悟,理妙而能自彻矣。 智者,博、知、达、命、穷之谓也。人之有知,无不发于心,心通其事,真实不虚,而不蒙蔽其心,作事合道与义,是谓真知。故真知者,知吾智慧之为也,心灵所知,灵应莫测,知事抑知物,必得中道,而后方可通达事物之至理,以应万端,而达其道,且人之心也,应物而感,是非有别,心正发于正,是谓心之智,施于事而知其物,心之有偏,发于不正,是谓不知其物而失于智,而误于事,故心正而智于事,则可穷达其道,以见天命之性也。夫昔者圣贤,学以致其道者。若是乎?且日造其学琢磨励志,以知行智,智以穷理,是非自辨,则可为人师表,而道可行之于卅里邦家者也。论语为政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夫温故知新之志,为以穷理达性,洞澈万象之至理,悟彻天道,方能启发古今之至道,是谓知以穷达事物之大智也。夫穷其至理则为致知之功,而达彼达此则为格物之功程,致其知在格物,是为发挥良知良能合一之智慧者也,此君子处世有道,辟邪曲而就正道,知人善恶,正身心以求人正吾正。论语颜渊篇,樊迟问知,子曰:「知人。」又曰:「举直错诸罔,能使往者直。」此为以正就乎不正,而不正亦正矣,抑以不正,而求正人者,乱矣。是谓不智而愚,故功在智之道也。博古今之至理,以求真谛,达豁然贯通之玄奥是为道学之大智者也。 信 古人曰:「人言为信。」人为万物之灵,除以行为表现其感情外,最要者以言语为构通之间情感为媒介,而以言信为主。苟能言而有信,乡里朋友皆乐于交往,自然中而然增加汝成功之机会矣。人固不能离群而独居,一切皆须互助合作,汝以诚信待人,人亦以诚信待汝,诚信相待,敬业乐群,有不成功者,鲜矣。信之义广矣,非但不欺人,亦不自欺。一般人皆以为不欺骗他人即是信,或有不知有自欺者也,欺人者,为人所恶,自欺者,更为人所恶,何哉?人皆有良心,此为本性,本性不昧,良心自在,灵光自明,内不愧己,外不怍人,光明正大,毫无虚假之表现。信而至诚,善恶自判,或有不信因果报应者,认此为虚无飘渺之事,无稽之谈,误矣。盖在世为善,而灵自清,在世作恶,则灵浊,清而上升,而达极乐界,天堂为居之,若是在世作恶多端,浊气下沉,而永沉沦而入地狱矣。故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欠人半斤,须还人八两,非是不报,是日之未到。故众生当诚信之,不造罪愆,并立志行道,消前世之因果,将来归极乐,逍遥自在,其乐无穷矣。 忠信可谓互为内外表里。「忠」为尽心尽力,「信」为诚实不欺,言不诚信,则行不忠敬。言谨而慎,不轻易许诺,不信口开河,此为言行一致,言而信之基础也。夫人立身处世,立己待人,言顾行,行顾言,笃守忠信。若言而无信,行不笃敬,言行不顾,则一事无成矣。论语卫灵公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信之于仁、义、礼、智者,犹如土之于金、木、水、火也。万物终须归土,而仁,义、礼、智信以成之。有仁而无信是假仁,有义而无信是假义,有礼而无信是虚礼,有智而无信是伪智。士之信,口心合一,口言善,行善,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商人之信,秤量实,买卖公平,价格公道,苟能如此生意昌隆矣。 信之于人大矣,人之无信,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岂可行之哉。人之守信而不坚,如舟之无舵,盲目航行,何时能登彼岸。故欲早登彼岸之善士者,要早求正道而诚信之。古之修道者,非有至诚至信之人,不能得其道也,故古之修道者,为先修而后得。今之修道者,虽先得而后修,然非有至诚至信之人,则难以成其道也。

阅读全文

忠,孝,礼,仪,信,爱,和,平是什么意思?求大神帮助

就是忠诚,信义,仁志,勇武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就是平常所说的"八德"八德有两种讲法,一种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另一种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孝经 全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包。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 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於鳏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上面是孝经全文,孝经鼎上的“智、仁、勇”“忠、孝、仁、义、和、平”应该和孝经鼎无关就是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博爱与文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