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几个晚上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一大教教心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一。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读后感《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脚下出现一条青石铺就的莲花道,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二学第一,教第二永远是教师不懈追求的教学思路。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需要是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与追随,哪怕只是少部分学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需遮掩,是一件多么体贴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艺高人胆大,国学大师或那些真正有学问的教师如梁启超,章太炎等这些大先生,他们的底气实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学的学生也不敢诋毁他们的尊严,而那些好学的学生更是只能仰之弥高,心悦诚服地跟在后面,收获从游之幸福与快乐。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教别人的书自己不了解的别人编写的教材。教学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学的时候,与其为了趋新或想出更动人并且更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建构新概念,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学的永恒之道,让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实践。大量的教学实践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学实践诠释的教学之道支配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钱穆,朱自清们似乎没有这样说过,但他们的幸福教师生涯同样是建立在自己不断为学的基础之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义理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学与思作为教体的教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有感
读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有感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对这六个字非常熟悉,但是,对其间的奥秘以及对这蕴含的要求,我的认识是在当了老师以后才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其实,因为教师的职责如此,我们作为老师就更应该毫无懈怠地去学习、积累、探索以及创新。平时,因为工作的繁琐,事务的繁重,我觉得自己少了很多新鲜血液注入,为何?经过反思悟出:学习少了的缘故。再看看书架上的书,好些几乎是被自己无意识地尘封起来了。我们孔圣人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是保持我们教育工作生命力的基本,过去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其实,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一桶水又如何能满足教师这个岗位的要求呢?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的提高和充实自己,要从“一桶水”,成为“一条小溪”、“一条河流”、“一片大海”、“一泓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想要做个好老师,就要学习,坚持学第一,教第二,这才能给自己的工作注入活力,让自己与教学一同成长,与社会一同进步。
古人云:“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也还记得我们的胡锦涛总书记说过: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是对我们教师当前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其实,我们的孔圣人,他也曾颠沛流离,他也有过失意与惆怅,但是,他对教学的追求,对学生的忘我大爱,我们无法不为之感动。对学生的大爱,是源于他对教学的追求。当老师,是我喜欢的职业,其实,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也算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伟大,更不敢拿自己跟孔子比,但是,我体会到的是:老师,必须用心教书,用心去育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要满足他们成长的知识需要、心理需要,我们要教授的除了知识,还有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再说教学生学会做人又谈何容易?对学生,要言传身教,都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我相信,我能做到这些,我的学生也能做到。所以,我的又一深刻体会:静心教好书,潜心育好人。
曾经看过一个帖子让我印象很深刻,也很感动。那是写崔永元和一个美国年轻人丁大卫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里的谈话以及作者的一些感受。1998年底,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最让我深刻的是他的全部家当就很简单: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一本相册(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两套换洗的衣服、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他带着国旗,目的是时刻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还有就是作者写到:最后节目放了大卫同事、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大卫的评价,叙述他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泪盈于眶。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教育,我的心为之一颤。我想起了我在师范学校的时候我的导师讲过的话:等你当老师了,你就会发觉老师这职业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俱全,但是,只要你用心去教书,真正投入这份工作,你会收获快乐。而今,在我又看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这书以后,我更加觉得:教书,要用心教,用自己的爱去感动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那种“苦”带来的“乐”。用心,就意味着要付出,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懈怠。在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用心去探索更好的方法对学生“授之以渔”。这又谈何容易啊?释放思想,解放自己,把握好主导这个角色,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快乐,我就快乐。那是不容易的,但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受益了。所以,今后的教学之路,我更要用心经营我的教书舞台。
现在,我们学校的改革正大步向前,广大老师在校长的正确指引下,高举课改兴校的指导思想,反串互动模式使学校焕发了生机,课堂活起来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平台,我的课堂我主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教师的穿针引线,更好的指引着学生的前进方向,亲爱的朋友们,加油吧!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当热爱这个职业,在三尺讲台上,尽情的绽放自己的青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