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日期:2017-11-02 21:11:40 人气:1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看到很多朋友说的很复杂,我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吧,关于哲学家世俗生活本身就像一个巨型仿真游戏,里面有及其复杂的设定,每个自我意识被加载于一个肉体阿凡达之上,然后进行各种任务但是,其中有一部分自我意识,花了大量时间去思考,这个游戏到底是怎么设定的,这样设定背后的原因,以及开始猜测这个游戏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谁编写的(神?)非常简单,琢磨这个游戏本身是怎么来的,并不会有助于你的游戏水平提高,不会让你赚得更多金币,也不会让你武力加倍。要提高游戏水平,玩得溜,并不需要想这些,只需要努力勤奋地练习,不断打怪和打别人就行了那为什么哲学还要存在呢?因为总有一部分人,不会完全被游戏说吸引,你也可以说不被游戏蒙蔽。这些自我意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游戏本身可能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一旦意识到这个,你就不会再聚精会神的玩游戏,而会去想游戏以外的事情,这会导致你和聚精会神的玩游戏的人的游戏水平有差距。但,那又怎么样呢?你扪心自问,为什么非得学到一套人情世故,在这个游戏里获得好成绩,去取得一种叫“成功”的东西呢?毕竟,每个阿凡达自出生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而灵魂亦不知何去何从,这个世俗世界,毕竟只是一场游戏,我们可以选择花多少精力来玩。而我们的灵魂,有能力,去想更多
    A+
热门评论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文学,毫无疑问,可以让我们超脱于现实生活之外,可以让我们体验更多的人生。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可以变相延长了我们的生命。文学不仅仅不会带来学习的困扰,相反,文学常常会推向情感的两极——至喜或者至悲,会让人思维走向偏激是真的。 一个人能不能成长就全看造化了,谁能保证那些看《小时代》的文学少女们就能变得非常的成熟呢?就像你翻朋友的日记一样,内心细腻仅仅是内心细腻,细腻会让人对待事物更加的细致认真,但同时,也让人变得脆弱而敏感,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而我们经常也会说哲学很深奥。哲学并不是教人与人相处,而是追求的真理。 相反,很多哲学家都是深居简出,提倡少与人打交道。他们的成熟,并不是对别人的成熟,而是对事物理解的成熟。然后来回答你的问题:读书但是不成功有很多原因 ,比如不会读以致用、比如行动难于理论,在这里我只拣一个方面回答:我们所谈的成功,通常讲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哲学家追求的成功,是自身的成功。 哲学家们所谓的“成功”,大多是一种自我的幸福感的成功。而这种幸福感都来自于自我,和他人肯不肯定、喜不喜欢,没有太大关系。那些肯定别人成功的人,很多连自己都活得不满意,怎么去肯定别人的成功呢?反观这些世俗的成功,留下来多少时间给了自己,这辈子究竟有多少时间为自己而活,这种活法算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这些恐怕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他们一个人反思的时候,才能得出真正的答案了,个中滋味,并不是能灌一口鸡汤就能说得明白的。

阅读全文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

因为哲学和心理学是帮助人们建立思维模式的学科,学习这类学科的人思想上想的更加深入,热爱思考人生的意义,外表上给人的感受就会比较成熟,境界上比较深邃。 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是偏内向的人,因为心理学和哲学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是关于”人”本身的学科,跟现实是脱节的。 一个愿意去钻研心理学和哲学的人,多半是对人本身的存在、思维和行为感到好奇,处理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为人处世,就相对显得没那么重要。 扩展资料: 研究心理学和哲学的人是有思想的人,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这类人必定不是狭隘的,他们往往都有一颗包容的心,眼里能看得进事,耳里能听得见批评的声音,心里能容得下人。 很多人稍微有一些成就,就觉得自己的那一套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常常好为人师地去宣扬自己的理念,当出现批评声音时也仅仅别人想“陷害”自己,一听到异议勃然大怒。 这就是心胸狭隘的表现,长此以往就会变成曾经最讨厌的“老顽固”。很多人年轻人觉得无法和隔辈的老年人交流,很大原因就是这些人抱着一生的丰富经验自我封闭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