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不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应当注意学生的观察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兴趣
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任务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应就愈完整、愈清晰,因而观察的效果就愈好。反之,学生就会东看看,西望望,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如学生对天天看的黑板,如果让学生回答黑板的构造(包括颜色、质料等组成部件)多数学生就说得不够准确,这是因为以前谁都没有给自己规定过这方面观察任务的缘故。因此教师必须预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把观察的目的任务提炼明确些,具体些。
在向学生指明观察的目的任务,并使目的任务具体化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因为,如果学生时时处处依赖教师的指示,观察力是培养不起来的。观察兴趣可以通过郊游、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必要时,教师可进行课外指导。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可讲解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为他们安排课外活动小组,这就会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现象产生观察的兴趣。
2.观察的方法
(l)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教育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观察事物要全面细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各部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有着某些必要的联系。如果我们不注意全面细致的观察,就会以偏概全、犯片面性错误。所以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全面观察,只有了解到全面的情况,才能进行概括分析,认清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同时又要培养良好的观察类型,既有综合又有分析,既要防止忽略整体,又要避免“疏漏细节”。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时,应预先要预习或复习热机一章的内容。观察前的知识准备得愈充分,观察的效果就愈好,相反观察的效果一定不好。
(2)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习惯。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容易对现象中的强烈刺激或他们感兴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要求他们严格按着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使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辩多思,对观察的事物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掘出事物的深刻含义。要随时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与此同时,还要告诉学生事物的含义往往不是一眼就可以看清楚,要养成多用脑反复思考的习惯。学生透过观察生活的表面现象去捕捉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
(3)培养学生重复观察的习惯。因为人的观察力是有相对限度的,一次观察往往会忽略细小的但却是很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要进行重复观察,直到对事物全面掌握之后。观察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全面记录的习惯,观察后要进行总结,总结时可检查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完成。总结的形式有书面和口头的两种,书面总结除文字记载外,也可附上图表和图样。通过总结不仅可提高观察能力,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
实践活动是观察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对他们进行观察的训练。例如低年级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景色,进行口头作文式的书面作文。让中年级学生观察比较熟悉、比较明显的人和事物,写简单的观察日记。让高年级学生观察特点不外露、需要仔细钻研的人和事物,写比较复杂的观察日记或记叙文。对中学生观察范围适当扩充,让他们走向社会有选择地观察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物。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旦掌握了观察的途径和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观察力时,他们就会在每时每刻通过这个“智力结构的眼睛”打开一切知识的奥秘,走向探索知识领域的深处。
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是思维的触角,对于孩子来说,良好的观察能力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又该怎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小学生不善于主动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师要做细致具体的引导,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观察的对象,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要使学生具备观察事物和现象的必备知识。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感知它,观察它。
如果学生对要观察事物缺乏必要了解,就不知从何入手进行观察,也不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从而影响观察的效果。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或参观之前,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才能达到深入了解的目的。
再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要把视觉、听觉、嗅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结合起来,运用比较的方法,发现细微差别,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最后,要做好观察记录和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使观察更仔细、认真,观察更真实、可靠,还有利于巩固观察结果,便于学生在观察后对观察结果的反复思考中不断发现新问题,
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在观察。”观察力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掌握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孩子会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