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为什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儿童的好奇心与生俱来,面对新鲜事物总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个心理特征,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研究“问题”的主角,成为一个个的“提问高手”,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被大大激发。学生提问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因为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比被动地解决问题更重要。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中《温度和温度计》一课时,我们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两烧杯同样多、但温差很小的热水(杯子上方还飘着白气),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桌面上的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再用手试一试杯子的外壁,感觉到了什么?仔细体会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体会——思考比较——归纳总结”逐层深入的五个过程,学生经过看、摸,体会到“这两杯水都是热水,两杯水一样热,两杯水不一样热,这杯水热一些,那杯水热一些,”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能力的差异,从而引发了矛盾争执,在争执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要“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的时机。当这个时机成熟的时候,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到底哪杯水更热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呢?”学生一下子从对体验结果的争执转移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来。有的说用手仔细摸,有的说喝一口感觉一下进行比较,还有的说用温度计测量……,因为学生寻找了众多的方法再一次引起了学生的争论,互相指出对方方法的缺点。大家认为用手摸会有误差,用眼看冒出的热气量又不稳定,喝一口既怕受到伤害又担心难以分辨,只有用温度计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科学的结论,最后学生统一了意见,决定采用温度计来测量到底哪一杯水更热,这样在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形成了“借助科学仪器测量更加准确、科学”的观点。
在这个环节中,之所以为学生提供温差很小的两杯水,就是为了创设“引发学生的争执”的问题情景,便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分歧,在争执的过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二、教师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并解决问题
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科学发展的历程证明,许多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众多科学家们的合作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取得的,而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的过程,倾听别人的见解,接受别人的批评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相互欣赏、共同分享、相互帮助,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在探究学习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中《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的花坛内实地观察土壤,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仔细,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之后,对学生自带的不同的土壤先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比较,再在班内进行比较、交流,找出每种土壤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得不发挥集体的智慧,团结协作,才能胜过其他小组。同时也分享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倾听了他人的发现,交流了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了相互接纳、相互欣赏、共同分享、相互帮助,深化了学生的情感,端正了与人交往的态度。
学生的合作交流必须具有实际的效能和意义,教师让学生采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方法学习,就必须提供给学生科学合理、有实际意义、紧密联系生活的对象,便于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内容只会让学生对探究的过程产生大厌恶感,而不是合作交流中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一个主题,确立几个分题,让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分工合作,提高他们探究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时,教师带领学生确立了贴近生活实际,可供学生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的小问题:①持续观察一个周或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并做好记录;②天气与气象有什么不同;③搜集我市一年的天气预报情况,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市不同县区在同一季节天气情况的不同点;④人类在生活中哪些活动影响了当地的天气;⑤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又带来了哪些不便?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制订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开展社会调研、辩论会、结题交流、总结反思,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进一步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长此以往,何愁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又得不到提高,“共同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加强呢!
三、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体验
科学探究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是真正探究了科学,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中《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中研究关节的连接方式时,教师先让学生们自己摸一摸自己的骨骼和关节,伸伸胳膊,弯弯腰,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连接方式进行猜测、讨论,联系生活中相似的结构,进而再让学生利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学生经历了这样逐步深入的探究过程,对关节连接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初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尽管这喜悦在心中是有些不踏实的。当老师利用大屏幕展示出六大关节真实的连接方式后,尤其又利用骨骼模型展示了立体的关节以后,学生通过对比,对自己画出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判断,画对的体验了成功,画的不对的体验了失败,在失败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又获得了正确的认识。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是由自然科学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在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必然要全力以赴,积极动脑,想尽一切可能,创造性地运用种种条件,解决困难,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自觉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探究新的问题,这也正反映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重要性。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并及时作出评价
科学课堂的评价既包括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还包括社会的评价。《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教师的正确评价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很重要的,评价的方式是非常灵活的:可以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评价,可以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也要对学生课前准备做出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汇报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得到这些结果的方法及其间的经历;不仅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如他们提出研究的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都是评价学生不可多得的契机;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与教材不同的设想,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活动,意见精美的手工制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义的调查……,都是给予学生评价的大好机会。其实,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表扬,都是一种激励。学生自评、互评的效果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进步了,今后要比现在更有进步才对。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意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加透明,学生会感到人人都在关注他,关心他,从而会使他更加有信心,进步的更快,更加有兴趣的学习,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探究科学。
我们为什么要学会课堂观察
在以往的物理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提倡学生要认真观察。但是,我们自己有没有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呢?可以这么说,做得很不好!我们为了完成预设的任务,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教学节奏进行,较少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成果参差不齐。那么,物理课堂的教师观察,到底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呢?我认为:
1.利用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为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启发性课堂,让课堂在充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轻松进行。新课程理论要求教师“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在互动中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新课程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我们全体物理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认真记录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互动引导语和互动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语言表述能力、组织互动能力及构建问题链、引领有效互动的能力。
2.利用课堂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以便于教师提高灵活的应变能力,及时进行二次备课,有针对性的进行施教。为了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我们精心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记录表见附录课堂观察量表一)。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行为,课后再现给授课教师,让授课教师深切感受到教学的实况并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及时找到进行二次备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应变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
3.通过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有的教师课堂提问随意,肤浅,没有针对性,这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次提问,精心选择每一道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具有“灵气”,能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提有效问题,摈弃无效问题。我们物理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认真记录授课教师的每一个提问及学生的反应,课后和授课一起进行研讨,分析哪些是有效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发扬,哪些是无效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略,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授课教师的有问艺术。
4.通过课堂观察,提高个人修养,增强处理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观察中,
我们对授课教师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是否具有处理知识的能
力,在课堂讲授中能否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困难问题转化为容易问题、把抽象
间题转化为具体间题、把枯燥无味的书本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探究活动、是否能有效帮助
学生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教师能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等几方面进行观
察、记录,通过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真正实现由经验型、苦钻型向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5.课堂观察是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在教师培训工作中,通过
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课堂观察中,
利用记录设备,记录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让授课教师事后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观察和
分析,同时,有经验的老教师观察分析,找出不足,可以快速而有效地帮助授课教师掌握
教学技能,促进授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随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动
力的良好环境。
总之,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课堂观察的能力和技巧是教师所必
备的一种专业素养。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自觉意识,从而帮
助教师改善不良行为,加强有效行为,是帮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课堂观察与物
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充分课堂观察这
一有效的教育研究方法进行教师培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